艾条灸法 [ ài tiáo jiǔ fǎ ]
用纸包裹艾绒卷成圆柱形艾条,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。
艾绒护腰 [ ài róng hù yāo ]
艾绒护腰结合了中医古老的铺灸法、药灸和药熏的原理。
针灸 [ zhēn jiǔ ]
中医针刺和艾灸疗法的合称。针刺是用针具刺入人体一定穴位,以调整人体气血。灸法是用陈艾叶搓成艾团或艾卷,点火燃烧,以温…
灼艾 [ zhuó ài ]
中医疗法之一。燃烧艾绒熏灸人体一定的穴位。
艾灸 [ ài jiǔ ]
中医针灸疗法之一。用艾炷薰炙穴位以治病。 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草四·艾》﹝附方﹞:“诸虫蛇伤,艾灸数壮甚良。” …
砭灸 [ biān jiǔ ]
古代的治病方法。用石针刺叫砭,用艾火炙叫灸。
瘢痕灸 [ bān hén jiǔ ]
拼音:bān hén jiǔ 解释:将艾炷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施灸,以使局部皮肤起泡,化脓,形成永久…
艾灸疗法 [ ài jiǔ liáo fǎ ]
艾灸疗法简称灸法,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、温熨,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,通过经络的传导,以起到温…
无病自炙 [ wú bìng zì zhì ]
灸:灼,多指中医用艾叶等灼烧身体某一部分的医疗方法。比喻自找苦吃或自寻烦脑。
火轮三昧 [ huǒ lún sān mèi ]
即灸。中医烧艾灼肤的一种治疗方法。宋陶穀《清异录·火轮三昧》:“凡病膏肓之际,药效难,此鍼灸之所以用也。鍼长於宣壅滞…
颅息 [ lú xī ]
颅息 lú xī 标准定位:在头部,当角孙至翳风之间,沿耳轮连线上的上、中1/3交点处。 取法:正坐或…
一壮 [ yī zhuàng ]
中医在穴位上用艾火灼一次称“一壮”。旧题 晋 葛洪《肘后备急方·治卒心腹烦满方》:“又灸两手中央长指爪下,一壮,愈。…
急脉缓灸 [ jí mài huǎn jiù ]
jí mài huǎn jiǔ 急脉缓灸(急脈緩灸) 原指中医遇急促的脉象时治以缓和的灸法。比喻以和缓的方法对付急事…
五处穴 [ wǔ chù xué ]
五处穴 Wǔ chù(BL5) 经穴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医学入门》作巨处。属足太阳膀胱经。在头部,…
艾条压灸法 [ ài tiáo yā jiǔ fǎ ]
首窍阴 [ shǒu qiào yīn ]
首窍阴shǒu qiào yīn 经穴别名。见《圣济总录》。即头窍阴Touqiaoyin(GB11) …
本神 [ běn shén ]
定义:足少阳胆经穴。在头部,当前发际上0.5寸,神庭旁开3寸,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。所属学…
悬艾 [ xuán ài ]
悬艾亦名“插艾”。以艾草悬插于门户、堂屋、床头等处,以起到辟邪祈福的作用。民间古来有门前悬艾…
艾叶草 [ ài yè cǎo ]
拼音:ài yè cǎo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,高45-120cm;茎具明显棱条,上部分…
艾片 [ ài piàn ]
【出处】《增订伪药条辨》【拼音名】ài Piàn【别名】艾脑香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,艾粉…
田婆婆洗灸堂 [ tián pó pó xǐ jiǔ táng ]
田婆婆洗灸堂 -简介 田婆婆洗灸堂总堂设于成都,目前已在四川、重庆、广州、合肥、江西、山东、福建、云南、贵州、浙江、…
點穴 [ diǎn xué ]
(一)、旧时迷信者选择墓地,请堪舆家寻求所谓龙脉结穴之处,以求后代子孙兴旺发达。明 无名氏《秘传水龙经·原书总论》:…
头临泣 [ tóu lín qì ]
头临泣tóu lín qì 简介 头临泣 ,经穴名。《针灸甲乙经》名临泣;…
喷鼻 [ pēn bí ]
(1).扑鼻。 唐 刘禹锡 《西山兰若试茶歌》:“悠扬喷鼻宿酲散,清峭彻骨烦襟开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三一回:“打开罎头…
卖血村 [ mài xuè cūn ]
上世纪90年代,卖血一度是阜南县蔡寺村村民所依赖的经济来源。艾滋病因此在村里蔓延开来。 2002年开始,蔡寺村的艾滋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