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芦笙 [ hú lú shēng ]
即葫芦笙。吹管乐器。历史悠久,1957年 云南省 江川县 李家山 和 晋宁县 石寨山 古墓群都曾出土铜胡芦笙,据测定…
芦笙节 [ lú shēng jié ]
也称“九月芦笙会”。贵州苗族的传统节日。每年夏历九月二十七日开始,为期2~3天。届时,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,聚集在…
葫芦笙 [ hú lu shēng ]
簧振气鸣乐器。彝、苗、佤、纳西、黎、拉祜、普米等民族的乐器。由笙苗和笙斗组成,笙斗用葫芦制作,笙苗是细竹管。5—8根…
响葫芦 [ xiǎng hú lú ]
见“ 响胡芦 ”。英文翻译1.maraca
胡卢提 [ hú lú tí ]
亦作“胡芦提”。亦作“胡卢蹄”。糊里糊涂;马里马虎。
中音排笙 [ zhōng yīn pái shēng ]
拼音: zhōng yīn pái shēng 简介 中音排笙,又名中音芦笙、小架排笙。中央广播民族乐…
抱笙 [ bào shēng ]
拼音:bào shēng 简介 抱笙是芦笙的一种,是苗、侗、水、瑶、仡佬等族单簧气鸣乐器。古称卢沙。苗…
酒葫芦 [ jiǔ hú lú ]
亦作“ 酒胡芦 ”。盛酒的葫芦。 金 完颜璹 《渔父词》之一:“钓得鱼来卧看书,船头稳置酒葫芦。” 元 徐再思 《卖…
塞管 [ sāi guǎn ]
塞外胡乐器。以芦以首,竹为管,声悲切。
紫蘀 [ zǐ tuò ]
指初生的芦苇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一:“太液池 边皆是彫胡、紫蘀、緑节之类……葭芦之未解叶者,谓之紫蘀。”
义觜笛 [ yì zī dí ]
横笛加嘴者。《新唐书·礼乐志十一》:“﹝ 高丽 伎﹞又有五絃、义觜笛、笙、葫芦笙、簫。”《文献通考·乐十一》:“义觜…
胡芦 [ hú lú ]
同“ 葫芦 ”。一年生草本植物。果实状如两个球连在一起,成熟后表面光滑,可做器皿,常用以盛酒。 唐 杜甫 《草堂》诗…
笙管乐 [ shēng guǎn yuè ]
用民间管乐器演奏的音乐,以笙、笛子、唢呐等奏出主旋律,用鼓、钹、二胡、云锣等伴奏
糖葫芦 [ táng hú lú ]
亦称“冰糖胡芦”。食品名,用竹签把山楂等果穿成串,蘸上白糖、冰糖、麦芽糖浆等
苏剧 [ sū jù ]
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,由曲艺“苏州滩簧”发展而成。用胡琴、笛、琵琶(或弦子)、笙等伴奏
短弄 [ duǎn nòng ]
短的乐曲。弄,乐曲名。唐 李贺《送秦光禄北征》诗:“周处 长桥役,侯调 短弄哀。”清 唐孙华《照孙年五岁日戏堂前偶作…
闷胡卢 [ mèn hú lú ]
亦作“闷葫芦”。鲁迅《彷徨·肥皂》:“这是什么闷胡卢,没头没脑的?你也先得说说清,教他好用心的查去。”
芦笙 [ lú shēng ]
簧管乐器。流行于苗族、瑶族、侗族地区。形制多样。较常用的为六管芦笙。分两排插在长方形木斗中,吹气振动簧片发音。音色明…
苗年 [ miáo nián ]
苗族的传统节日。一般在夏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或丑日。节日期间,家家户户杀猪宰羊,祭祖祭神,希望来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…
清调曲 [ qīng diào qǔ ]
乐府《相和歌》的一部。有《苦寒行》、《豫章行》、《董逃行》、《相逢狭路间行》、《塘上行》、《秋胡行》等。所用乐器有笙…
席箕 [ xí jī ]
塞北牧草名。亦称塞芦,可饲马。 唐 段成式 《酉阳杂俎续集·支植下》:“席箕,一名塞芦,生北胡地。古诗云:‘千里蓆箕…
沙萝卜 [ shā luó bo ]
胡萝卜的一种。主根长,成圆柱形,色黄白,味辛而微苦。 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菜一·胡萝卜》:“ 金幼孜 《北征録》…
塞芦 [ sāi lú ]
席箕草的别名。可供编织用具。《太平广记》卷四○八引 南朝 梁 任昉 《述异记·席箕草》:“席箕一名塞芦,生北 胡 地…
胡部 [ hú bù ]
唐 代掌管胡乐的机构。亦指胡乐。胡乐从 西凉 一带传入,含有 西凉 乐等成分,当时称“胡部新声”。《新唐书·礼乐志十…
咿呀 [ yī yā ]
(一)、形容某些物体摩擦时发出的声音:芦苇荡里传出咿呀的桨声。隔壁传来咿咿呀呀的胡琴声。(二)、形容小孩子学话的声音…
【词语拼音】hú lú shēng
【词语解释】即葫芦笙。吹管乐器。历史悠久,1957年 云南省 江川县 李家山 和 晋宁县 石寨山 古墓群都曾出土铜胡芦笙,据测定属 春秋 晚期和 战国 初期遗物。《文献通考·乐十一》:“唐 九部夷乐有胡芦笙。宋 朝 至道 初,西南蕃诸蛮入贡,吹瓢笙,岂胡芦笙耶?”按,今 彝、拉祜、哈尼、佤、纳西、傈僳、怒、普米、苗、苦聪 等族都有这种乐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