奏事官 [ zòu shì guān ]
(一)、地方上派遣入朝奏事的官员。《资治通鉴·唐武宗会昌四年》:“李德裕 奏:镇州 奏事官 高迪 密陈意见二事。”胡…
扎子 [ zhā zǐ ]
同“札子”。百官上殿奏事文书。
交章 [ jiāo zhāng ]
谓官员交互向皇帝上书奏事。
具摺 [ jù zhé ]
备拟奏摺。《清史稿·世宗纪》:“敕科道官每日一人具摺奏事。”
题复 [ tí fù ]
谓上奏章请求恢复因事降革官员的原官原衔。
白笔 [ bái bǐ ]
(一)、古代侍从官员用以记事或奏事的笔,常插于冠侧。(二)、特指谏官用的笔。亦借指谏官。
代奏谢恩 [ dài zòu xiè ēn ]
谓受皇帝恩典,而无直接奏事资格者,则由堂官或本省督抚代为奏闻。
奏禀 [ zòu bǐng ]
上奏。《新唐书·裴度传》:“近开 延英 益稀,恐万机奏禀,有所壅閼。”《宋史·职官志一》:“大事奏禀得旨者为‘画黄’…
朝报 [ cháo bào ]
朝廷的公报。刊载诏令、奏章及官吏任免等事。
奏折制度 [ zòu zhé zhì dù ]
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。
进奏院 [ jìn zòu yuàn ]
唐 宋 时官署名。唐 代藩镇在京置邸,称上都留后院。大历 十二年改为上都进奏院,为各州镇官员入京时之寓所,并掌章奏、…
奏荫 [ zòu yīn ]
亦作“奏廕”。宋 代父祖为高官,可以上奏请求授予儿孙官职,称为“奏荫”。
铨校 [ quán xiào ]
审核;审查。《魏书·叔孙建传》:“羣官上事,先由 俊 銓校,然后奏闻。”
诸司 [ zhū sī ]
众官吏;众官署。《左传·桓公十三年》:“其谓君抚小民以信,训诸司以德,而威莫敖以刑也。”《新唐书·百官志一》:“诸司…
大中丞 [ dà zhōng chéng ]
古官名,掌管接受公卿的奏事,以及荐举、弹劾官员的事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。—— 明&middo…
恺献 [ kǎi xiàn ]
军事胜利献功时奏恺乐。《周礼·春官·眡瞭》:“宾射,皆奏其钟鼓。鼜、愷献亦如之。” 郑玄 注:“愷献,献功愷乐也。”
毦笔 [ ěr bǐ ]
古代文官上朝,簪笔于冠侧,以备书录奏事之用。《隋书·礼仪志七》:“文官七品已上毦白笔,八品已下及武官,皆不毦笔。” …
傅奏 [ fù zòu ]
敷奏;奏陈。《大戴礼记·卫将军文子》:“傅奏其勇。”《汉书·宣帝纪》:“五日一听事,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,以傅奏其言…
王夏 [ wáng xià ]
周 乐名。九夏之一,王出入时所奏。《周礼·春官·锺师》:“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:《王夏》、《肆夏》、《昭夏》、《纳夏》…
骜夏 [ ào xià ]
古乐章名。九夏之一。《周礼·春官·锺师》:“凡乐事,以鐘鼓奏九夏:《王夏》、《肆夏》……《驁夏》。” 郑玄 注:“公…
风闻奏事 [ fēng wén zòu shì ]
意义:所谓“风闻奏事”,就是举报人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,不必拿出真凭实据,也不署名。出处:宋仁宗“发明”了“风闻奏事…
寝遏 [ qǐn è ]
亦作“寑遏”。搁置;阻止。《后汉书·种暠传》:“时所遣八使光禄大夫 杜乔、周举 等,多所纠奏,而大将军 梁冀 及诸宦…
管军 [ guǎn jūn ]
统领军事,也指统领军事之官。 宋 范仲淹 《奏议许怀德差遣》:“如 王信 、 狄青 ,实有武勇,堪任管军。”
题本 [ tí běn ]
(一)、明 清 时的一种奏章。明 制:凡兵刑钱粮、地方民务等大小公事皆用题本,由官员用印具题,送通政司转交内阁入奏。…
奏荐 [ zòu jiàn ]
(一)、犹奏荫。(二)、上奏朝廷,荐举官员。
【词语拼音】zòu shì guān
【词语解释】(一)、地方上派遣入朝奏事的官员。《资治通鉴·唐武宗会昌四年》:“李德裕 奏:镇州 奏事官 高迪 密陈意见二事。”胡三省 注:“方镇遣牙职入奏事,因谓之奏事官。”
(二)、在朝廷接递奏章的官员。《再生缘》第七一回:“早有奏事官双手接捧本章,呈於龙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