逋逃之薮 [ bū táo zhī sǒu ]
逋逃:逃亡者;薮:人或物集中的地方。一般指某处成为逃亡者的藏身之所。
逋薮 [ bū sǒu ]
犹言逋逃薮。
逃逋 [ táo bū ]
犹逋逃。宋 王庭珪《送骆仲武》诗:“鞭且勿施安用蒲,三年竟亦无逃逋。”清 梅曾亮《礼部侍郎陈公墓志铭》:“﹝ 陈用光…
逋流 [ bū liú ]
逃亡,流亡。《元典章·户部三·逃亡》:“使远近年分在逃户,计襁负其子却归閭里,军民安堵如故,则无逋流之患。”
逋叛 [ bū pàn ]
叛逃。亦指叛逃之人。《宋书·袁豹传》:“而野心不革,伺隙乘间,招聚逋叛,共相封殖,侵扰我 蛮獠,摇荡我疆垂。”《梁书…
逃身 [ táo shēn ]
逃命,藏身。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夫上与 楚 相距五岁,常失军亡众,逃身遁者数矣。” 南朝 宋 谢灵运 《入道至人…
逋贷 [ bū dài ]
(一)、借贷官物,逃匿不还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诸逋贷及辞讼在 孝景 后三年以前,皆勿听治。”颜师古 注:“久负官物…
诡言浮説 [ guǐ yán fú shuō ]
虚假不实的话。《资治通鉴·梁武帝太清元年》:“﹝侯景﹞衅暴恶盈,侧首无託,以金陵逋逃之藪,江南流寓之地,甘辞卑礼,进…
逋民 [ bū mín ]
逃亡在外的人;拖欠租税的百姓。 五代 齐己 《寄澧阳吴使君》诗:“去兽未胜除狡吏,还珠争似復逋民。” 清 黄六鸿 《…
赁力 [ lìn lì ]
出卖劳力。 宋 文同 《奏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县事》:“此人皆是他州别县浮浪无根著之徒,抵罪逋逃,变易名姓,尽来就此佣…
招萃 [ zhāo cuì ]
招聚。 唐 陆贽 《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·请两税以布帛为额不计钱数》:“长人者罕能推忠恕易地之情,体至公徇国之意……以…
逋悬 [ bū xuán ]
(一)、拖欠。《后汉书·刘虞传》:“后车骑将军 张温 讨贼 边章 等,发 幽州 乌桓 三千突骑,而牢禀(廪)逋悬,皆…
出滞淹 [ chū zhì yān ]
谓使民间的贤能之人出来做官,发挥作用。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:“宣子 於是乎始为国政,制事典,正法罪,辟狱刑,董逋逃,由…
帖头 [ tiě tóu ]
差役。旧时供官府差遣的人。《宋史·食货志下三》:“禁榷之地,皆官役乡户衙前及民夫,谓之帖头,水陆漕运。”《续资治通鉴…
黠吏 [ xiá lì ]
奸猾之吏。《汉书·尹翁归传》:“县县收取黠吏豪民,案致其罪,高至於死。” 唐 杜甫 《遣遇》诗:“奈何黠吏徒,渔夺成…
狱刑 [ yù xíng ]
犹刑罚;讼案。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:“宣子 於是乎始为国政,制事典,正法罪,辟狱刑,董逋逃。”一本作“刑狱”。《吕氏春…
丘窟 [ qiū kū ]
传说狐死必正首向故丘,后因以“丘窟”指家乡。窟,指狐穴。 晋 郭璞 《平刑疏》:“退未絶其丘窟之顾,进无以塞其逋逃之…
提镇 [ tí zhèn ]
清 代提督与总兵的合称。提,指提督;镇,总兵的别称。清 黄六鸿《福惠全书·刑名·缉捕》:“通详各宪并提镇衙门。”《清…
崇长 [ chóng cháng ]
(1).犹宠幸。语本《书·牧誓》:“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,是崇是长。” 孔 传:“言 紂 弃其贤臣而尊长逃亡罪人,信用…
质要 [ zhì yào ]
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。亦泛指券契。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:“宣子 於是始为国政,制事典,正法罪,辟狱刑,董逋逃,由质要。”…
墟莽 [ xū mǎng ]
废墟榛莽;荒野。汉 赵晔《吴越春秋·夫差内传》:“军败身辱,逋逃出走,栖於 会稽,国为墟莽,身为鱼鳖。”宋 欧阳修《…
崄峻 [ xiǎn jùn ]
(一)、险峻,山势高而险。《梁书·良吏传·范述曾》:“所部 横阳县,山谷嶮峻,为逋逃所聚。”《古今小说·陈从善梅岭失…
刊章 [ kān zhāng ]
删去告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。《后汉书·党锢传·张俭》:“乡人 朱并 ,素性佞邪,为 俭 所弃, 并 怀怨恚,遂上书告 …
木食 [ mù shí ]
以山中野树果实充饥。形容隐逸之士远离世事。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“名曰櫰木,食之多力”晋 郭璞 注:“《尸子》曰:‘木食…
积日 [ jī rì ]
累日;连日。《后汉书·蔡茂传》:“近 湖阳公主 奴杀人 西市 ,而与主共舆,出入宫省,逋罪积日,寃魂不报。” 三国 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