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意识论 [ wú yì shí lùn ]
无意识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概念,而是为哲学、精神病学、心理病理学、法学、文艺、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。
曲学多辨 [ qū xué duō biàn ]
曲学:知识不广泛且头脑顽固的人;辨:通“辩”,争论。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喜欢毫无意义的争辩。
心意识 [ xīn yì shí ]
心意识讲者数辈,争论心意识不决,予乃为稽诸古。《文殊问经》云:“心者聚义,意者忆义,识者现知义。意自性谓心意识。
别具肺肠 [ bié jù fèi cháng ]
指思想、意识、言论有独到之处
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[ mǎ kè sī zhǔ yì rèn shí lùn ]
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。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。是关于认识的本质、来源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。其基本…
梦游 [ mèng yóu ]
睡眠中无意识地走动
末那识 [ mò nà shì ]
大乘佛教瑜伽派八识中的第七种识。梵语manas的音译。意为意或思量。它是一切轮回的根源,因为它恒缘第八识以为自我,构…
庵摩罗 [ ān mó luó ]
(一)、果名。即菴摩勒。(二)、佛教语。梵语amala的音译。意译为清净识、无垢识。谓经修行,阿赖耶识脱离迷妄,达到…
曲辫子 [ qǔ biàn zi ]
乡愚。含有不懂事、无知识之意。
谭天説地 [ tán tiān shuō dì ]
谓所谈内容极为广泛。形容谈论者知识广博。《醒世恒言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,故意谭天説地,讲论古…
内在论 [ nèi zài lùn ]
唯心主义的一个派别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,而超出意识之外不存在任何客观的事物,此种理论成为…
识食体证 [ shí shí tǐ zhèng ]
佛教术语,成唯识论四卷一页云:又契经说:一切有情,皆依食住。若无此识;彼识食体,不应有故。
无相转生 [ wú xiāng zhuǎn shēng ]
行为贴近他人(一般为历史名人),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模仿来靠近对方最终成为对方。
超绝群伦 [ chāo jué qún lún ]
高出一等,无人可比。如:「他无论是才干或见识都超绝群伦,所以很快就获得上司的赏识。」也作「超群绝伦」。
心王 [ xīn wáng ]
佛教语。指法相宗所立五位法中的心法。包括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末那识和阿赖耶识。与心所有法相对。见《百…
补特伽罗 [ bǔ tè jiā luó ]
佛教语。意译为人、众生、数取趣。旧译为“福伽罗”、“弗伽罗”、“富特伽耶”等。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二:“补特伽罗,数取…
幽默滑稽 [ yōu mò huá jī ]
滑稽却不一定需要知识,一举手,一抬腿,都可能产生,有时是无意识的。
任其摆布 [ rèn qí bǎi bu ]
毫无抵抗意识和能力,任由他人差遣、宰割。
麻醉 [ má zuì ]
用药物或针刺使肌体暂时丧失知觉。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、意志消沉无神论者认为宗教是用来麻醉人民的
梦行症 [ mèng xíng zhèng ]
睡眠中无意识地起来走动的病症。即梦游症。
无谓 [ wú wèi ]
没有意义;毫无价值:不作无谓的争论。
谭天说地 [ tán tiān shuō dì ]
谭天说地(譚天説地) 谓所谈内容极为广泛。形容谈论者知识广博。《醒世恒言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 钱青 见那先生学问…
好孬 [ hǎo nāo ]
〈方〉好与坏不识好孬不管如何;无论怎样我好孬要超过他
如来识 [ rú lái shí ]
又名佛识,即第九庵摩罗识。庵摩罗华译为清净,即脱离一切无明烦恼的意思。
出世心 [ chū shì xīn ]
佛家语。谓无漏心也。《唯识论·卷二》:「亦薰本有无漏种子,令渐增盛,展转生出世心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