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种慈悲 [ sān zhǒng cí bēi ]
众生缘慈悲、法缘慈悲、无缘慈悲。
慈心三昧 [ cí xīn sān mèi ]
慈心三昧又称慈三昧、白光明慈三昧、大慈三昧,或称慈心观。是大乘菩萨修慈悲行的根本。即去除妄念杂虑、远离嗔恚怨憎之念,…
慈悲喜舍 [ cí bēi xǐ shè ]
慈悲喜舍,是《阿含经》到大乘诸经中反复倡导的精神。慈、悲、喜、舍的无限扩大、无限深化,称为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,名…
慈航普渡 [ cí háng pǔ dù ]
慈航普度仙佛以尘世为苦海,故以慈悲救度众生,出离生死海,犹如以舟航渡人,故称慈航、慈舟。万善同归集卷下:‘驾大般若之…
色彩 [ sè cǎi ]
颜色比喻某种情调或思想倾向他一点没有假慈悲的伪君子的色彩
观自在菩萨 [ guān zì zài pú sà ]
阿弥陀佛的左脇侍,西方三圣之一,是慈悲的象徵。参见「观世音菩萨」条。
慈眼 [ cí yǎn ]
(1).亦称“ 慈目 ”。佛教语。佛以慈悲心视众生之眼。《法华经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:“慈眼视众生,福聚海无量,是故…
五停心观 [ wǔ tíng xīn guān ]
佛教五种修行法。即不净观、慈悲观、因缘观、界分别观、数息观五种禅观。此五种禅观分别对治贪欲、瞋恚、愚痴、我见、散乱心…
四无量心 [ sì wú liàng xīn ]
佛教语。菩萨普度无量众生的四种精神,即慈、悲、喜、捨。与乐谓之“慈”;拔苦谓之“悲”;见众生离苦得乐而欣悦,谓之“喜…
具诸戒行 [ jù zhū jiè háng ]
佛家语。不杀生等诸种戒律具全也。《观无量寿经》:「复有三种众生,当得往生,何等为三?一者慈心不杀,具诸戒行。」
邪见幢 [ xié jiàn zhuàng ]
佛教指邪人所标榜的邪见,以大将之幢旗为喻。《三论玄义》:“善巧説法,燃正法炬,灭邪见幢。”《敦煌变文集·降魔变文》:…
邬波索迦 [ wū bō suǒ jiā ]
佛教术语,法蕴足论一卷三页云:齐何名曰邬波索迦?谓诸在家白衣男子、男根成就,归佛法僧,起殷净心,发诚谛语;自称我是邬…
虽善无征 [ suī shàn wú zhēng ]
观音虽然大慈大悲,但没有“世家”传记,也就是说观音大士只是世人虚幻出来的精神寄托,没有考证。世家,在《世纪》中就是记…
三浄 [ sān jìng ]
(1).佛教语。语本《十诵律》卷三七:“痴人,我听噉三种浄肉。何等为三?不见,不闻,不疑。”此谓一般佛教信徒难以立即…
酸泪 [ suān lèi ]
悲伤的眼泪。 清 纳兰性德 《金缕曲·寄梁汾》词:“落魄江湖还载酒,一种悲凉滋味。重回首,莫弹酸泪。” 冰心 《寄小…
势至 [ shì zhì ]
佛教语。 大势至菩萨 的省称,为“西方三圣”( 弥陀 、 观音 、 势至 )之一, 阿弥陀佛 的右胁侍。 唐 慧能 …
利施 [ lì shī ]
(一)、谓施展势力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今君相 秦 ,计不下席,谋不出廊庙,坐制诸侯,利施 三川 ,以实 宜阳…
无量心 [ wú liàng xīn ]
佛教语。指佛菩萨普度无量众生而应具有的精神。计有四种,即:给众生欢乐为慈无量心;救众生于苦难为悲无量心;见众生离苦得…
观世音菩萨 [ guān shì yīn pú sà ]
佛教菩萨名。为阿弥陀佛的左脇侍。西方三圣之一。是慈悲的象徵,当众生有苦难时,只要称念他的名号,即可获得解脱苦厄。他还…
撚钱 [ niǎn qián ]
用手捻钱旋转的一种游戏。宋 陆游《避暑漫抄》:“﹝ 慈圣光献曹后 ﹞在父母家时,与羣女共为捻钱之戏,而后一钱輒独旋转…
不请之法 [ bù qǐng zhī fǎ ]
佛教语。谓佛陀在无人请问时,随机宣说的特别教旨。其内容即净土法门;其形式即十二分教中的优陀那,意为无问自说。见《翻译…
素还真 [ sù hái zhēn ]
拼音:sù hái zhēn意思:《霹雳布袋戏》中化身最多的首席男主角,温文儒雅、器宇轩昂、超凡脱俗,武学莫测高深、…
三有 [ sān yǒu ]
(1).佛教语。谓三界之生死。一、欲有,欲界之生死;二、色有,色界之生死;三、无色有,无色界之生死。佛教认为三界之生…
五荤三厌 [ wǔ hūn sān yàn ]
为中国古代的“斋戒”饮食的禁忌,最早为道家、儒家所推崇,后被外来宗教引用。五荤:西方以大蒜、小蒜、兴渠、慈蒜、茖葱为…
外野 [ wài yě ]
(1).犹野外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鸜鵒之羽,公在外野,往馈之马。” 三国 魏 阮籍 《咏怀》诗之一:“孤鸿号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