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时制 [ xià shí zhì ]
夏时制,夏时令(Daylight Saving Time:DST),又称“日光节约时制”和“夏令时间”,是一种为节约…
食齐 [ shí qí ]
调剂、配制的饭食。《周礼·天官·食医》:“凡食齐眡春时,羹齐眡夏时。” 郑玄 注:“饭宜温,羹宜热。”《礼记·内则》…
仙草蜜 [ xiān cǎo mì ]
用仙草及水、糖等制成的清凉饮料。如:「夏天时喝一碗仙草蜜,清凉又消暑。」
葛衣 [ gé yī ]
用葛布制成的夏衣。
冬令时 [ dōng lìng shí ]
冬令时是在冬天使用的标准时间。在使用日光节约时制的地区,夏天时钟拨快一小时,冬天再拨回来。这时采用的是标准时间,也就…
夏时 [ xià shí ]
夏 代的历法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 孔子 曰:‘我欲观 夏 道,是故之 杞 而不足徵也,吾得 夏 时焉。’” 郑玄 注…
暮夏 [ mù xià ]
夏之暮,夏天将尽的时候。
礿祭 [ yuè jì ]
古代宗庙时祭名。在 夏 商 时为春祭,在 周 代则为夏祭。
玉箫 [ yù xiāo ]
(一)、玉制的箫或箫的美称。(二)、人名。传说唐韦皋未仕时,寓江夏姜使君门馆,与侍婢玉箫有情,约为夫妇。
阳时 [ yáng shí ]
春夏之时;温暖之时。
夏耕 [ xià gēng ]
传说中之人名。夏季的耕作。如:夏耕时节。
朱辰 [ zhū chén ]
夏令时节。
荚蒾 [ jiá mí ]
植物名。落叶灌木。叶对生,夏季开白色小花,果实广卵形,深红色。树皮可制绳,果实红熟时可食,种子可榨油。
和姑 [ hé gū ]
半夏的别名。见 明 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草六·半夏》。
夏数 [ xià shù ]
指夏历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:“火出,于 夏 为三月,于 商 为四月,于 周 为五月。 夏 数得天。” 杜预 注:“…
夏徵 [ xià zhēng ]
谓夏收后政府征收公粮。如:夏季作物因灾歉收者,在夏征时,可酌情减免。
枭羹 [ xiāo gēng ]
以枭肉制的羹汤。古代夏至日皇帝制之以赐臣下,寓有除绝邪恶之意。
时巡 [ shí xún ]
指帝王按时巡狩。《书·周官》:“又六年,王乃时巡,考制度于四岳。”孔颖达 疏:“周 制,十二年一巡守也。如《舜典》所…
竹蓆 [ zhú xí ]
用竹篾编制的蓆子。夏日睡卧其上,可以消暑。
夏礼 [ xià lǐ ]
夏 代的礼法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子曰:‘ 夏 礼,吾能言之, 杞 不足徵也。’” 唐 陈子昂 《奉和皇帝上礼抚事述怀…
拟制 [ nǐ zhì ]
(一)、比拟其规模制度。《宋书·江夏王义恭传》:“修治馆宇,拟制 东城。”(二)、草拟制订。如:下年度计划正在着手拟…
连滞 [ lián zhì ]
牵扯延缓。《后汉书·鲁恭传》:“旧制至立秋乃行薄刑,自 永元 十五年以来,改用孟夏,而刺史、太守不深惟忧民息事之原,…
王夏 [ wáng xià ]
周 乐名。九夏之一,王出入时所奏。《周礼·春官·锺师》:“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:《王夏》、《肆夏》、《昭夏》、《纳夏》…
三伏盛夏 [ sān fú shèng xià ]
指夏天最热的时候。
阴历 [ yīn lì ]
历法的一类,根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制定,通常所说的“阴历”指中国旧时用的历法,就是夏历。…
【词语拼音】xià shí zhì
【词语解释】夏时制,夏时令(Daylight Saving Time:DST),又称“日光节约时制”和“夏令时间”,是一种为节约能源而人为规定地方时间的制度,在这一制度实行期间所采用的统一时间称为“夏令时间”。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提前一小时,可以使人早起早睡,减少照明量,以充分利用光照资源,从而节约照明用电。各个采纳夏时制的国家具体规定不同。目前全世界有近110个国家每年要实行夏令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