捉音者 [ zhuō yīn zhě ]
细听 [ xì tīng ]
警觉地捕捉期待着的声音。
守捉 [ shǒu zhuō ]
(1). 唐 制,军队戍守之地,较大者称军,小者称守捉,其下则有城有镇。 唐 韩愈 《论变盐法事宜状》:“今又称既有…
蜇虫 [ zhē chóng ]
为鳖镰科动物地鳖或冀的雄虫全体。采收和储藏:野生者在夏、秋季捕捉,人工饲养者可随时捕捉。捕到后用沸水烫死,晒干或烘干…
修娖 [ xiū chuò ]
整葺也。清、翟灏《通俗编·居处·修娖》:「《唐书》:『中和二年,修娖部伍。』按,娖音捉,俗谓整葺为修娖。」
榜下捉壻 [ bǎng xià zhuō xù ]
挑选科举考试榜上有名者为婿。宋时的一种风尚。宋朱彧《萍洲可谈》卷一:“本朝贵人家选壻於科场年,择过省士人,不问阴阳吉…
卜巧 [ bǔ qiǎo ]
旧时民俗。七月七日夜捉蜘蛛藏盒中,天明启盒以视蛛网稀密,密者为巧多,稀者为巧少。
古音 [ gǔ yīn ]
(一)、泛指古汉语的语音。(二)、清代 以前的音韵学家称周秦两汉的语音为古音,隋、唐、宋代的语音为今音。现在的音韵学…
次重音 [ cì zhòng yīn ]
拼音语言中,多音节的词有程度不等的重音,念的最重者称为「重音」,念的次于重音的强度者称为「次重音」。
捉衿见肘 [ zhuō jīn jiàn zhǒu ]
zhuō jīn xiàn zhǒu 捉衿见肘(捉衿見肘) 《庄子·让王》:“ 曾子 居 卫 ,十年不製衣,正冠而缨…
雷音尊者 [ léi yīn zūn zhě ]
雷音尊者即雷音菩萨。
捉笔 [ zhuō bǐ ]
执笔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许靖传》“ 歆朗 ……咸与 靖 书”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《魏略》载 王朗 与 许靖…
舌头 [ shé tou ]
人和动物嘴里辨别滋味、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,根生在口腔底上为了侦察敌情而活捉来的敌人 抓到一个舌头
消音版 [ xiāo yīn bǎn ]
“消音版”指的是消音版音乐或者进行过消音处理的其它音频文件。
消音 [ xiāo yīn ]
通过某种音频处理手段或者工具材料,消除音频、视频中指定的声音,或者物品使用时产生的声音。
全音阶 [ quán yīn jiē ]
(Diatonicscale)音乐名词。音阶中各音所含有之距离,全音多于半音者,统称全音阶。如长音阶、短音阶等。
发烧友 [ fā shāo yǒu ]
指对音乐狂热的 爱好者。有软件发烧友(指对音乐制品的爱好者)和硬件发烧友(指对音响设施的爱好者)。
翻译四例 [ fān yì sì lì ]
一翻字不翻音翻字不翻音者。
征声 [ zhēng shēng ]
(一)、谓访求歌者;招歌者唱歌。(二)、指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五音中的徵音。
浪駡 [ làng mà ]
漫骂,乱骂。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邵女》:“妻怪其言,徧詰左右,并无知者;问女,女亦不言。心益闷怒,捉裾浪駡。”
首夔 [ shǒu kuí ]
比喻最知音者。
神出鬼没 [ shén chū guǐ mò ]
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善者之动也,神出而鬼行。” 原指用兵灵活机动。后泛指变化迅速,出没无常,不可捉摸。
合音字 [ hé yīn zì ]
(一)、合二字之音为一字者。(二)、指拼音文字。
噪音污染 [ zào yīn wū rǎn ]
噪音是指不悦不需要之音。声音本身为生活上不可或缺者,噪音从心理上的解释为减少工作效率者,或为听觉器官遭受刺激而无…
音容宛在 [ yīn róng wǎn zài ]
音:声音;容:容颜;宛:仿佛。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。形容对死者的想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