伏罪 [ fú zuì ]
也作服罪。承认自 己的罪过。
觳觫伏罪 [ hú sù fú zuì ]
觳觫:恐惧得发抖的样子。指惶恐认罪。
縠觫伏罪 [ hú sù fú zuì ]
縠觫:害怕颤抖的样子。十分害怕,浑身颤抖地表示认罪。
不首 [ bù shǒu ]
不伏罪。
领罪 [ lǐng zuì ]
◎ 领罪 lǐngzuì[make apology] 伏罪;承认自己的罪过
服法 [ fú fǎ ]
有罪依法受刑。同伏法。
系颈 [ xì jǐng ]
用绳子拴着脖子,表示投降伏罪。
辞伏 [ cí fú ]
招供伏罪。《续资治通鉴·元成宗元贞二年》:“御史臺言:‘官吏受赂,初既辞伏,继以审覈,而有司徇情,致令异辞者,宜加等…
伏法 [ fú fǎ ]
(犯人)被执行死刑:罪犯已于昨天伏法。
款服 [ kuǎn fú ]
(一)、归服;诚心归附。(二)、服罪。也作款伏。
伏窜 [ fú cuàn ]
藏匿逃窜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一年》:“天子陪臣 盈 得罪於王之守臣,将逃罪。罪重於郊甸,无所伏窜。”汉 贾谊《吊屈原文…
首款 [ shǒu kuǎn ]
伏罪招供。《宋书·范晔传》:“ 曄 仓卒怖惧,不即首款。”
伏引 [ fú yǐn ]
谓服罪,认罪。《魏书·李崇传》:“崇 摄 庆宾 曰:‘尔弟逃亡,何故妄认他尸?’庆宾 伏引。”《资治通鉴·梁武帝天监…
伏辜 [ fú gū ]
服罪;承担罪责而死。语本《诗·小雅·雨无正》:“舍彼有罪,既伏其辜。”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诸侯骄恣,吴 首为乱。…
不伏烧埋 [ bù fú shāo mái ]
伏:屈服;烧埋:烧埋银钱,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。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。
引服 [ yǐn fú ]
亦作“引伏”。认罪,服罪。《魏书·樊子鹄传》:“太山 太守 彭穆 参候失仪,子鵠 责让 穆,并数其罪状,穆 皆引伏。…
沈恶 [ shěn è ]
亦作“沉恶”。隐伏的罪恶。 汉 王充 《论衡·祸虚》:“世谓受福祐者既以为行善所致,又谓被祸害者为恶所得。以为有沉恶…
罪罟 [ zuì gǔ ]
《诗·小雅·小明》:“岂不怀归,畏此罪罟。”按,罪、罟皆为网,然 郑玄 笺曰:“我诚思归,畏此刑罪罗网我,故不敢归尔…
戮殃 [ lù yāng ]
杀身之祸。 汉 王充 《论衡·祸虚》:“ 韩非 、 公子卬 有阴恶伏罪,人不闻见,天独知之,故受戮殃。”
招狀 [ zhāo zhuàng ]
承认罪状的供词。元.戴善甫《风光好.第四折》:「这是他诳君的招状,亲笔的情词。」《初刻拍案惊奇.卷二》:「高宗见了招…
缅鉴 [ miǎn jiàn ]
远察。《资治通鉴·唐高宗显庆元年》:“伏愿缅鉴无辜,稍宽非罪,俯矜微款,以顺人情。”胡三省 注:“缅,远也。”
伏锧 [ fú zhì ]
亦作“ 伏质 ”。古代有腰斩的死刑,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砧上,故称“伏鑕”。质,通“ 鑕 ”,砧。亦泛指被处死。《史记…
藁砧 [ gǎo zhēn ]
亦作“藳砧”。古代处死刑,罪人席藁伏于砧上,用鈇斩之。鈇、“夫”谐音,后因以“藁砧”为妇女称丈夫的隐语。
伏词 [ fú cí ]
招供之词。《续资治通鉴·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》:“今自 云南 回,臣与省臣閲其伏词,为罪甚微,宜復其妻子。”
当罪 [ dāng zuì ]
(一)、谓应该抵罪;抵罪。《左传·襄公十九年》:“郑子孔 之为政也专,国人患之,乃讨 西宫 之难与 纯门 之师。子孔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