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分一昼夜为百刻,三刻相当于今时四十三分。
(一)、古代分一昼夜为百刻,三刻相当于今时四十三分。
汉 卫宏 《汉旧仪》:“立夏立秋昼六十二刻,夏至昼六十五刻。夜漏不尽五刻,击五鼓;夜漏不尽三刻,击三鼓。”《文选·陆倕<新刻漏铭>》“自天观象,昏旦之刻未分” 李善 注引《五经要义》:“昏,闇也。旦,明也。日入后漏三刻为昏,日出前漏三刻为明。”《南史·到沆传》:“命羣臣赋诗,独詔 沆 为二百字,三刻便成, 沆 於坐立奏,其文甚美。”
三刻,拼音是sān kè ,出自《汉旧仪》,解释为古代分一昼夜为百刻,三刻相当于今时四十三分。。
【三的意思】:三 sān(ㄙㄢ) (一)、数名,二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叁”代):三维空间。三部曲。三国( 详情>
【刻的意思】:刻 kè(ㄎㄜˋ) (一)、雕,用刀子挖:刻本(雕版印成的书本)。刻石。刻字。刻板。刻舟求剑。(二) 详情>
• 三刻殊名,其义一耳。
• 三刻殊名,其义一也。
• 墙上的挂钟指着九点三刻。
• 从这儿到爱尔莫路只需走三刻钟。
• 一昼夜通一百刻,每三刻行一铺。
• 时至酉时三刻,风轻云淡,余霞散绮。
• 宫中玉漏下三刻,朱衣导骑丞相来。
• 会朱衣吏报午后三刻,说乘马先归。